淡泊以明志,宁静以致远!

首页>励志人物 / 正文

鲁花集团孙孟全:一颗花生“榨”出百亿龙头,背后的奋斗与坚守

admin 2019-08-30 05:53:59 励志人物 141 ℃

  鲁花集团孙孟全:一颗花生“榨”出百亿龙头,背后的奋斗与坚守

  文/清如

  【人物名片】孙孟全,鲁花集团董事长。

  从一个小作坊到百亿龙头企业,鲁花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花生油第一品牌,孙孟全也被誉为“中国花生产业第一人”。而这都离不开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与坚守。

  一、创办鲁花

  1983年,孙孟全接任山东莱阳姜疃镇物资站站长,这是一个连年亏损的“烫手山芋”,他却毫不畏惧,迎难而上。

  面对发展困境,孙孟全大胆砍掉建材等亏损项目,集中火力收购农产品。通过倒卖花生和地瓜,短短两年他就赚到300多万。

  但是,由于农产品淡旺季明显,物资站盈利受限,孙孟全决定发展深加工。1986 年,鲁花植物油厂成立。

  刚开始创业,孙孟全就遇到了一个巨大的技术难题:如何去除花生中的磷脂。当时的榨油工艺都无法破解,于是他决定自主研发。

  尽管遭受嘲讽和质疑,孙孟全还是坚持到底。他组建了一支20人的技术团队,同时广泛请教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,不断优化解决方案。

  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,孙孟全终于攻克技术难关,创造了“5S物理压榨工艺”,轰动业界。此后,鲁花花生油迅速占领山东市场。

  不过,强劲的竞争对手也悄然逼近。

  二、打造品牌

  1991年,随着金龙鱼食用油、福临门食用油的相继问世,中国粮油开启小包装时代,两强争霸的格局也由此形成。

  为了增强实力,孙孟全和外商合作,鲁花提供产品,外商负责市场销售。他坚决杜绝掺杂其它油品种,保证花生油的纯正浓香。但是由于花生油成本高,定价也较高,鲁花销量惨淡。

  孙孟全很快意识到,这是因为鲁花的名气太小,于是决定重点打造品牌。经过分析,他细分市场,将鲁花定位为“做花生油的第一品牌”。

  1996年,孙孟全斥巨资在央视投放广告,第二年又登录各个地方台。不管广告诉求还是产品包装,都突出花生油这一品牌属性,让消费者印象深刻。

  经过大量广告轮番轰炸,“滴滴鲁花,香飘万家”、“中国味,鲁花香”等广告词广为流传,鲁花一炮而红。1997年,鲁花年销量超过1000万。

  鲁花打响名声后,孙孟全果断把重心转移到质量管理上。

  三、坚守质量

  孙孟全认为,“好口碑要靠好产品保证”。他坚守质量,严格把控生产的每个环节。

  他曾严厉制止想要低价购进陈年油料的采购员,也曾果断拒绝一家超市想要定制一款调和油的合作,因为鲁花“绝不让消费者食用一滴不利于健康的油”。

  为了从源头把控品质,孙孟全于1999年在每个采购基地设立信息员,定期考察花生长势,在车间设立巡检员,精选优质原料。

  而且,孙孟全从不降低标准。尽管食品行业普遍按等级定价,他却坚持分类不分级,统一执行一个标准,做到最好。

  此外,孙孟全把农民当做自己的亲人,切实保障他们的利益。他不会因为大丰收而压低收购价格,也从不拖欠农民货款,都是现款现结,由此构建了一支强大的后备军。

  根据2017年度山东省百强企业名单,鲁花集团营收突破265亿元。

  现在,孙孟全正在大力发展更加健康的高油酸花生油,他将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变革呢?

#p#分页标题#e#

  格兰仕梁庆德:“中国微波炉大王”是怎样炼成的?

  文/清如

  【人物名片】梁庆德,格兰仕创始人、董事长。

  梁庆德,被誉为“中国微波炉大王”,他一手创立的格兰仕驰名中外,连续20年市场销量第一。而成功背后是其奋斗不息、探索不止的创业精神。

  一、艰苦创业

  1978年,改革开放拉开序幕,这一年,41岁的梁庆德搭了几个窝棚,踏上创业征程。

  刚开始,梁庆德做的是鸡毛掸子的生意。他带着员工每天游泳过河,跟村民收购鸡毛、鸭毛,然后加工成鸡毛掸子卖到城里。

  之后,他成立桂洲羽绒厂,精心经营,让羽绒厂获得快速发展。1991 年,羽绒厂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。

  一次去日本考察之旅,改变了梁庆德的创业方向。他发现,日本的微波炉十分新奇,彼时国内市场尚未打开,他判断微波炉行业大有可为。

  1992年,梁庆德创立“格兰仕”。然而,一无技术,二缺经验,格兰仕第一个月生产的10台微波炉全部不合格。

  为了解决生产难题,梁庆德三赴上海滩,打动了工程师陆荣发,随后俞尧昌等人也加入,构建了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,格兰仕的发展由此步入正轨。

  然而,一场意外的灾难让梁庆德的心血付诸东流。

  二、东山再起

  1994年,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席卷珠江三角洲,格兰仕厂区被淹没,生产全线瘫痪,一片狼藉,损失2000多万,甚至有媒体报道“格兰仕不行了”。

  但是,梁庆德并没有被困难击垮,他当机立断,借钱给员工发了三个月工资,以稳定军心。这个举动令员工十分感动,大家都愿意留下来一起渡过难关。

  洪灾过后,员工立刻投入工作,并且主动要求实行两班倒,让机器24小时运转。同时,销售大军更加努力开拓市场,增加企业现金流。

  经过不懈努力,格兰仕三个月后便完全恢复生产,并且当年底微波炉销量跃居全国第一。

  之后,随着行业竞争加剧,梁庆德决定打响“价格战”。他在7年内进行了9次疯狂降价,被称为“价格屠夫”,对手纷纷铩羽而返。

  1998年,格兰仕成功登顶全球第一,至今无人撼动。

  然而,梁庆德并不止步于此,他的目标是实现永续经营。

  三、永续经营

  梁庆德认为,做500强企业,不如做500年企业。为了实现这个企业愿景,他坚持代工(OEM)和自主品牌两头并进。

  一方面,梁庆德广泛与外国厂商合作,引进国际生产线,大力发展代工业务,并且学习对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。

  另一方面,梁庆德坚持自主创新,斥巨资研发微波炉的核心部件——磁控管,短短一年便攻克技术难关,造出了自己的磁控管。此后,他不断进行技术升级,大幅度提高企业产能。

  当微波炉业务遇到天花板时,梁庆德又挥师进军空调市场。他利用现有的客户资源替国外空调代工,异军突起,2009年销量便突破百万。

  根据2016年胡润百富榜,79岁的梁庆德身价高达230亿。

  现在,梁庆德正朝着更宏伟的白电帝国梦奔跑。

  他说,“做企业永远没有结论。一个问题解决了,又会不断地有新的问题出现,只有天天想问题,企业才能不断进步。”

#p#分页标题#e#

  戴森:5126次失败,铸就了“英国设计之王”

  文/清如

  【人物名片】詹姆斯·戴森,戴森公司的创始人。

  1月23日,彭博亿万富豪指数显示,詹姆斯·戴森净资产高达138亿美元,成为新晋英国首富。而光环背后,是他对产品的极致追求和坚守。

  一、失败了5126次

  谁能想到,著名的“英国设计之王”詹姆斯·戴森,在发明出戴森牌吸尘器之前,经历了5126次的失败。

  詹姆斯·戴森很早就展露出了设计天赋,在皇家艺术学院读书时,他就手握“海上卡车”、球轮小推车等发明,声名鹊起。

  某天,31岁的詹姆斯·戴森在农舍里修理一台真空吸尘器,他发现随着灰尘越吸越多,就会造成阻塞,吸力下降。身为“技术控”的他决定破解这个难题,踏上吸尘器研发之路。

  然而,詹姆斯·戴森研制了几百个模型,却无一成功。不过他并没有轻易放弃,即使背上高息银行贷款、负债200万英镑,他依然坚持到底。

  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,詹姆斯·戴森终于在第5127次成功了,他发明出了不需集尘袋的双气旋真空吸尘器,并且创新性地把积尘箱变透明了。

  不过,詹姆斯·戴森还没来得及品尝成功的喜悦,就在市场推广上遇挫。

  二、艰难崛起的戴森

  当时,英国的厂商普遍生产利润丰厚的集尘袋式吸尘器,詹姆斯·戴森设计的新型吸尘器并不被看好,处处碰壁,公司一度濒临破产。

  为了打开局面,詹姆斯·戴森来到做家务文化浓厚的日本,没想到这款吸尘器大受欢迎,销量火爆,并于1991年斩获国际设计博览会大奖。

  1993年,詹姆斯·戴森决定重返英国市场。他在英国设立研发中心和工厂,并且通过一个“向袋子说再见”的电视广告活动,吸引消费者购买双气旋真空吸尘器。

  与此同时,詹姆斯·戴森还在渠道上另辟蹊径,他与时尚品牌保罗·史密斯合作,在其线下门店售卖吸尘器,销量竟然比电器商店还要高。

  此后,戴森牌吸尘器逐渐占领英国市场,并且以燎原之势风靡全球。

  而随着无叶风扇、HEPA滤网干手器等革命性产品的相继问世,詹姆斯·戴森建立起了庞大的戴森王国,这是一位产品主义者的胜利。

  三、“家电界的乔布斯

  詹姆斯·戴森被誉为“家电界的乔布斯”,因为他和乔布斯一样,是一位极致的产品主义者。

  现在,已经是古稀之年的詹姆斯·戴森依然保持着“发明家”的状态,他喜欢“捣鼓”各种模型,对于公司的各个项目了如指掌,并且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实验室里,和工程师一起进行各项测试及产品实验。

  他喜欢专研,不畏失败。“我未曾失败,只是发现了一万种无效的方法”。“失败是发明家的基因,你无法从成功中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,但是从失败中可以。”

  与此同时,詹姆斯·戴森要求员工们“用工程师的思维来思考”,并且亲自教他们做设计,因为他认为产品才是一家公司屹立不倒的关键。

  此外,他聘请了职业经理人扩展各国的业务,并且不断丰富产品体系,让戴森王国日益壮大。

  他说,“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商人,我想要亲自设计产品,我喜欢那样。”

Tags:

搜索
网站分类
标签列表